慈濟 ~ 【用心看慈濟】知性與感性 邏輯思考的奧妙 把人與事分開的邏輯思考,其實就是一種清淨的智慧,這種「分別智」能讓我們清楚分辨一個人身上的優缺點,進而學習他的優點,警惕他的缺點。有一個故事,話說有兩個愛抽煙又想學佛的人,兩人同時去問同一個師父,結果第一位出來後說:「可以抽煙!」而第二位得到的答案是「不可以抽煙!」第二位十分納悶,就問第一位是如何問師父,第一位說我問師父:「抽煙的人可不可以學佛?」師父說:「可以!」他問第二位是如何問師父,第二位說我問:「學佛的時候可不可以抽煙?」師父說:「不可以!」這一則故事讓我想起,曾經在一次培訓課程的雙向交流環節中,有人發問:「賭博的人可不可以做慈濟」?我回答:「可以!」不過我馬上接著補充說:「做了慈濟後就不可以再賭博!」日常生活中,我們除了要培養知性與感性之外,如果也能同時保有理性與邏輯思考的能力,對很多事情的分析與判斷會有很大的幫助。就如同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抽煙不好!」但我們不能對孩子說:「抽煙的孩子是壞孩子!」如果這樣的邏輯論調成立,則孩子會反問我們:「那抽煙的大人是不是壞人?」這是將“人”與“事”分開的邏輯思考,也是一種思維轉換,對事情與道理的論述會有很大的助益。曾經證嚴上人派債務整合遣幾位很會插花,及很有會場佈置經驗的志工,前往海外某一據點,協助佈置週年慶的會場。回去後,眾弟子向證嚴上人銷假之際,就有人向上人抱怨,某一位很會插花的師姊,很愛堅持己見。上人聞後,隨機開示:「我派她去,是要你們學她的插花,不是要你們學她的堅持己見。」短短一句開示,道盡上人無上的睿智教化。這種把人與事分開的邏輯思考,其實就是一種清淨的智慧,這種『分別智』能讓我們清楚分辨一個人身上的優缺點,進而學習他的優點,警惕他的缺點。同時,對事不對人的平常心,也比較不易引起人事的紛擾。因此,不論這個人身上有什麼缺點或優點,全部都化為我們學習成長的資糧。這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最後受益的還是自己。大多數的人都容易將“人與事”混為一談,以自己對某人的好惡觀感,做為取捨人才或安排職位的主觀考量,因此極易落入「以言舉人」及「以人廢言」的武斷。對很會阿諛諂媚、逢迎我們的人比較有好感,就給他好的職位,對自己認為沒有好感的人,即使其言也真,也是聽不進去。 對自己認為不投緣的人,即使是難得的人才,也刻意排斥,這些都是人性的弱點。很多人喜歡以自己的感覺或喜好去做人處事,這種偏見與主觀的心態,常令我們對生活周遭的事情判斷錯誤餐飲設備,致使人生的格局日漸狹隘,人際關係逐漸疏離,情況惡化時,這種不正確的觀念與言行甚至就是內心邪惡的一種表現。邏輯思考能提供我們更寬廣、更客觀、更有遠見的思維轉換。唯有突破我們舊有的思考模式與慣性,才能培養出同理心去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才能將心比心去體諒與善解別人的心境與情緒,這樣才能以寬廣的思緒及宏觀的思維,去領悟生命中的人事至理。慣性思考時,一加一是等於二。但如能邏輯思考,則一加一可能是“王”,可能是“1 1” 。也可能還是“ 1” ,因為兩個“ 1” 重疊在一起。也可能是三,或大於三,因為一夫一妻結婚生下一子,變成一家三口。一加一也可能因彼此抵銷而變成零──譬如一個“正”加上一個“負”就變成零。此猶如夫妻或朋友,兩人互結惡緣,彼此惡言相向、互相摧殘,終致水火不容,形同路人,這就是一加一等於零,甚至會變成負數的一種邏輯思考。同理,在黑板上畫一個“O”,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解讀。 國文 老師說它是一個“句點”,數學老師說它是“阿拉伯數字的零”,英 文 老師說它是“英文字母的“O”,化學老師說它是『氧』的符號。而如果問小朋友,可能有人會說它是“甜甜圈”。所以,它啟示我們,要將心比心,常常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替別人著想,以邏輯思考去體諒及善解別人不同景觀設計的角度與觀點,則我們會發覺別人也沒有錯。如此,我們就比較能釋懷,也就不會輕易錯怪別人,這樣就是寬容與接納的修行功夫了。有一位精神科的醫生問精神病的患者:「如果我把你的一隻耳朵割掉,你會怎麼樣?」患者回答:「那會聽不到。」醫生聽了:「嗯……嗯……很正常。」醫生又問道:「如果我把你另一隻耳朵也割掉,你會怎麼樣?」患者又回答:「那我會看不到」。醫生開始緊張了:「怎麼會看不到呢?」 患者回答:「因為眼鏡會掉下來。」 生活中,有時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會因不同人之不同思維與看法,而各有不同之判讀與表訴。因此,我們才會說:「對在哪裡?錯在哪裡?一切只是觀念而已。」如果我們能時時培養自己邏輯思考的能力,則「對錯只在一念間」的邏輯思考,就是讓生命充滿慈悲與包容的奧妙與智慧。 文 / 劉濟雨 延續閱讀:【用心看慈濟】 【靜思小語】 地球貴人,少不了你 以「慈」待人,以「儉」惜物。 支票借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35kovlk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