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實習生馬露 記者邱晨輝)“現在談污染都把目光放在大城市,那麼農村對霧霾‘貢獻’有多大,到底誰應該對空氣污染負主要責任?”在前不久召開的2014農業展望大會農業資源環境分會場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農業及環境科學學院教授耿旭拋出這個疑問。
  “PM2.5的主要來源是空氣中的一次顆粒物和二次顆粒物,”耿旭解釋,一次顆粒物是工業、建築、交通、電力、生產及生活和天然源的排放。二次顆粒物則是大氣中的氣體被氧化形成的新微粒。“實際上一次顆粒物對PM2.5的貢獻不到50%,而二次顆粒物卻高達50%~80%。”那麼,二次顆粒物從哪裡來?根據《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4)》介紹,大氣中氮氧化物等物質被臭氧氧化後成為了PM2.5的主要成分——二次顆粒物。耿旭說,“換言之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才是‘元凶’。”
  “農村消耗的能源只占15%,但是對氮氧化物的貢獻卻占到了40%。”耿旭指出“癥結”所在——農村大量使用低效率能源,使氮氧化物等容易形成二次顆粒物的物質大量排放,“農村對空氣污染程度並不低。”他回憶起幾年前回河北農村老家的經歷——女人們在廚房做飯,整個廚房裡瀰漫的全是黑煙,“為什麼農村女性肺炎、肺癌比例超過城市兩倍到三倍?”低效率能源一方面成為直接健康“殺手”,一方面貢獻大量二次顆粒物,成為PM2.5的間接“導火線”。
  怎麼把能源效率“拉”起來?耿旭看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農村推行新的燃燒技術——清潔爐。“清潔爐一方面節能,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排放。”他舉了一個例子,未來10年,假設清潔爐一年推廣量為160萬台,其中20%的用戶替代老式煤爐,每戶每年可以減少1噸煤炭,減排2.6噸,未來10年便可以減少煤炭使用320萬噸。
  當天,會議發佈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4-2023)》,大會執行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許世衛在發佈展望報告時說,未來10年,我國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預計將保持較高水平,能夠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據介紹,該報告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牽頭,會同農業系統內外有關單位專家學者完成,報告採用國內公開年間及發佈數據、糧食一線調查數據和FAO等國際數據作為支撐,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農業監測預警數據庫、農產品中長期展望模型和監測預警系統。  (原標題:科學家:農村污染也在製造霧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35kovlk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